茶文化發源於中國,普遍認爲茶樹發源於四川或雲南,歷史上是中國南方,日本,東南亞北部,朝鮮半島南部等濕潤丘陵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
九經中本無「茶」字,直到前三世紀才出現茶葉相關的記載。「茶葉」一字最早的書面記載是西漢王褒的《僮約》,提到了「武都買荼」、「烹荼盡具」。荼是茶一字的早期寫法,當時以「荼」表草藥或滋養品。漢陽陵中發現小葉種茶樹的嫩芽,但或許是作為蔬菜下飯。至少從三國、兩晉、南北朝起,中國已有喝茶的風氣。
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發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現今茶樹在世界各國廣泛種植,目前的產茶大國有中國、印度、肯亞、斯里蘭卡等國。
據說早採的茶叫「荼/茶」,次摘的茶叫「檟」,第三次摘的叫「蔎」,晚摘的叫「茗」(茗是茶芽,《大觀茶論》中有「從事茗飲」),葉子已經老了的叫「荈」。又說蜀西南人稱茶為蔎。現今還在廣泛使用的是「茶」、「茗」二字。近年又有「茗茶」一謂,興起於臺灣。
2008年世界茶葉出口數量164萬噸,首次超過160萬噸。世界五大茶葉進口國為英國、俄羅斯、巴基斯坦、美國和埃及,進口量占世界總進口量的60%左右。英國是非產茶國家,但茶葉進口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國77%的人有飲茶習慣;美國是茶葉傳統消費大國,德國、法國消費呈增長趨勢;埃及、巴基斯坦茶葉消費增長快速;俄羅斯歷來是茶葉消費大國,95%的居民有飲茶習慣,消費以紅茶為主,2000年進口茶葉15萬噸,茶葉消費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台灣除了常見的烏龍茶外還有百百種的茶葉品種,光是我們常聽到到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外,甚至還有像是蜜香紅茶、包種茶、鐵觀音、東方美人等茶款,再加上從台灣茶葉改良場所開發出來的新品種如金萱、紅韻、紅玉等新品種。
如此多的品種對於一開始接觸台灣茶的朋友們肯定是相當複雜的,但其實不外乎可以從三個面向,茶的內涵包括了品種、風土、工藝,每一種茶樹都有獨特香氣,不同的產地又孕育茶樹出不同的氣質,再加上不同的茶葉製作工藝如烘焙、發酵等,才造就出這麼多不同品項的茶葉種類。
當採收的茶葉均勻的平舖在托盤或各種網架上並藉由流動的涼爽空氣把茶葉的水分降低至55%。依據設備的不同及當時的天氣狀況,整個萎凋的過程需要6至18小時。
揉捻主要在產生一適當的條件使茶葉中的各類茶多酚藉由空氣中的氧氣進行一酵素氧化作用。揉捻的過程中藉由搓揉茶葉破壞其細胞結構並使得含有各類茶多酚、茶兒素及酵素的茶汁釋出。如此造成原本各自獨立存在茶葉中的各類茶多酚,茶兒素及酵素混合並暴露於空氣中而開始了氧化作用。
發酵也就是使茶葉中的各類茶多酚藉由空氣中的氧氣進行酵素氧化作用(Oxidation),可說是紅茶製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過程,此一發酵過程造就了紅茶與眾不同的特色。
此一階段藉由加熱的方式將茶的發酵作用停止並使得紅茶更容易保存而不易變質走味。一般烘培的方式為熱風烘培,用約900℃的熱風加熱茶葉15-20分鐘使得茶葉內的含水量降至2~3%。若烘培程度不足將造成紅茶易於走味、變質,甚至腐壞。
此一階段藉由加熱的方式將茶的發酵作用停止並使得紅茶更容易保存而不易變質走味。一般烘培的方式為熱風烘培,用約900℃的熱風加熱茶葉15-20分鐘使得茶葉內的含水量降至2~3%。若烘培程度不足將造成紅茶易於走味、變質,甚至腐壞。